1987年12月,安徽安庆的郭家迎来了一个久违的重逢。郭俊生,已经离开家乡40年的二儿子,终于从台湾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。虽然四十年过去了,郭俊生的父母仍然健在,令他感到一丝安慰。刚回家时昆明配资公司,郭俊生和其他回乡的台湾老兵一样,激动得和亲人紧紧相拥,泪水止不住地涌出。
邻里纷纷前来,大家都来看这个远道而来的亲人。当地的领导也及时赶到,关切地询问郭俊生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的。郭俊生深深感受到家乡亲人们的热情与关怀。
白天,郭家充满了欢声笑语,直到夜幕降临,村民们才渐渐散去。晚餐时,郭俊生和父母、弟妹围坐一桌,终于有了时间聊一聊这些年发生的事情。
展开剩余82%饭后,老父亲低声告诉郭俊生跟他走。郭俊生跟随父亲来到房间,父亲小心地检查窗帘,确保窗外没人,才松了口气。然后,他指示郭俊生移开一个旧木柜。柜子后面藏着一道长长的墙缝,父亲伸手进去,摸索了一会儿,拿出一个铁盒子。看到铁盒子,父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。
打开盒子后,郭俊生惊讶地发现,里面竟然装满了几千元现金。父亲笑着递给他:“孩子,你挣钱不容易,这些钱你拿着。”望着这些钱,郭俊生再也忍不住泪水,扑通跪在父亲面前,哽咽着说:“爹,这些钱您怎么不舍得花呢?”父亲含着泪回答:“你活着就好。”
那么,这些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让我们回顾一下郭俊生的故事。
郭俊生出生在安徽安庆的一个小山村,他是家中的二儿子。虽然家境贫寒,但父亲十分重视教育,认为孩子应该读书,而不是一辈子务农。因此,郭家几个孩子都被送到城里上学。然而,郭俊生在初中时因患肛瘘病而不得不返回家中。那时的医疗条件差,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疗,他成了同学们的嘲笑对象,最终只能回家。
尽管郭俊生不想回农村,但因为身体的原因,他不得不留在家中。后来,母亲带着他到舅舅家走访,希望他能换个心情。在舅舅家里,郭俊生得知舅舅要去南京做生意,便决定跟随去一趟。这次南京之行深深触动了他,南京的繁华让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,从此,郭俊生的心里埋下了出去闯一闯的梦想。
回到家后,郭俊生渴望走出农村,但父母不允许他离开,认为他的健康问题让他不适合继续外出。尽管父母劝说,但郭俊生的心已经不安分。他开始失眠,无法忍受重复的生活,直到有一天晚上,他决定悄悄离开家,去追求自己的梦想。
1947年,年仅17岁的郭俊生离开了家,开始了他人生的冒险。他在途中走了三天,终于到达安庆。在这里,他加入了军队,虽然一开始的目标只是为了吃口饭,但他很快意识到,仅仅做一个普通士兵无法改变命运。于是,他决定成为宪兵,通过努力,他进入了宪兵学校并取得了好成绩,解决了他多年的健康问题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郭俊生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,但他依然渴望改变。他先后经历了许多坎坷,经历了军队的转战与艰难,最终在台湾扎根并成家立业。他虽然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稳定的生活,但一直没有忘记家乡的亲人,特别是年迈的父母。
1981年,郭俊生终于通过战友的帮助联系到了家人,并得知父母健在,这让他既高兴又心酸。他开始每年给父母寄钱,虽然不多,但这是他唯一能为父母做的事。几年后,他得知大哥因病去世,痛心不已。
1987年,郭俊生决定回乡探亲,终于在12月回到了安徽老家。回家的喜悦与遗憾交织在一起,他的父亲依然坚守着对儿子的深情。父亲给他的钱,代表着无尽的父爱,也象征着父亲为他攒下的辛劳。郭俊生感动得泪流满面,深深悔恨着自己当年不该离家如此久。
这次探亲虽然短暂,但郭俊生与家人度过的每一刻都弥足珍贵。他决定以后常回家看看,直到1992年,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安徽认祖归宗,和家人一起庆祝团聚。后来,郭俊生带着父母的照片和家乡的泥土回到了台湾,他说:“我要让后代知道,他们的根永远在安徽。”
郭俊生的故事,是关于家庭、责任、坚持与爱的真实写照。他的心路历程,折射出对家乡、亲人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